生平简介
发布时间:
2009-06-12
来源:
金华市档案局
访问次数:
作者:
金华市档案局
姓 名:艾 青
生卒年:1910-1996年
籍 贯:浙江金华
艾青,1910年3月27日出生于金华傅村镇畈田蒋村,姓蒋,名正涵,字养源,号海澄,艾青是笔名,从1933年写《大堰河――我的保姆》始用至今。1925年夏,艾青考入浙江省立第七中学(现金华一中)读初中。他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,他的处女作《游痕》发表在校刊《学蠡》第一期上。艾青又酷爱绘画,这同图画老师张书旂先生对他的影响分不开。 1928年毕业后,艾青考入杭州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第。1929年春天,艾青约了几位怀着浪漫主义的同学一起到了法国巴黎,他在那里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绘画,有机会阅读了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和哲学著作,其中诗歌较多。1931年,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,我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,艾青在巴黎参加了反帝大同盟的集会,当场写了《会合》一诗,后发表在丁玲主编的《北斗》上。
1932年初,艾青回国,在上海加入了左翼美术家联盟,创办了“春地画会”,用画参加爱国斗争,他提出“要让艺术成为教育大众、组织大众、宣传大众的很有力的工具”,他的广告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,艾青等12位美术青年不久被捕,他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。在狱中3年零3个月,艾青诗心耿耿难眠,创作了代表作《大堰河--我的保姆》和其他新诗共26首。出狱后他在上海、武汉、桂林不断写诗,出版了《大堰河》、《北方》、《他死在第二次》、《向太阳》、《土地集》等诗歌集,发表了《诗论掇拾》、《诗论》、《论诗人》等有关诗歌的理论文章,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1941年,艾青在周恩来的帮助下,从重庆到延安。在延安,艾青当选为陕甘宁边区的参议员,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,创办了《诗刊》并任主编。两次受到毛泽东的单独接见。参加了“延安文艺座谈会”,经历了延安整风。抗战胜利后,艾青从延安带领华北文艺工作团,徒步行军2000余里,到了张家口,这是我军在关内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,艾青写了《人民的城市》予以歌颂。此时,艾青已是解放区最有影响的抒情诗人。
1949年初,北京解放,艾青随军进入北京,参加了中央美院的接管工作,任军代表。并参加了新的筹备工作,任国旗、国徽图案评选组组长。1953年,艾青参加了全国第二次文代会,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,作协常务理事,美协理事。先后访问了苏联、智利等国。这一时期艾青创作并出版了《宝石的红星》、《春天》、《海岬上》等大量的诗作。
1957年,艾青被错划为右派,开除了党籍,撤销了一切职务。在王震的关心帮助下他先到北大荒和林业工人生活在一起,后被安排到新疆建设兵团石河子农八师工作,在天山脚下艾青生活了将近20年,对新疆很有感情。
1973年,艾青回北京治病。1976年10月粉碎“四人帮”,文艺复兴,艾青又拿起了诗笔。1978年春,上海《文汇报》发表了艾青的诗歌《红旗》,同年创作了长诗《在浪尖上》、《光的赞歌》,迎来了他第三个创作高峰。1979年3月,中共中央组织为艾青平反,恢复党籍,恢复名誉。艾青复出后,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、文联委员、全国人大党委、《人民文学》副主编、《诗刊》编委、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。并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,先后访问了西德、奥地利、意大利、法国、美国、日本、新加坡等国和港澳地区;写了《面向海洋》、《清明时节雨纷纷》等扣人心弦的新作,出版了《归来的歌》、《彩色的诗》等诗集。
1996年5月5日艾青因病逝世。
艾青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坚持最久,成果最丰,贡献最大的诗人。他是我国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,诗坛泰斗,也是世界诗坛的巨匠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