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平简介
发布时间:
2008-08-28
来源:
金华市档案局
访问次数:
作者:
金华市档案局
姓 名:何炳松
生卒年: 1890-1946
籍 贯:浙江金华
何炳松,字柏丞。浙江金华后溪河村人。 1911 年毕业于浙江省高等学堂 , 因成绩优异,于 1912 年由当时浙江省官费赴美国留学,先后就读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、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,攻读现代史学、经济学和国际政治学等,擅西洋史研究,分别获学士、硕士学位。 1917 年学成回国,历任浙江处视学,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,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主任,政法大学,浙江省第一师范、第一中学校长。 1924 年夏,应聘任商务印书馆百科全书委员会历史部主任; 1927 年进商务编译所任所长,主管《教育杂志》; 1934 年被推选为中华学艺社社长。 1935 年受聘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,后期曾兼任东南联合大学筹委会主任;抗战胜利后不久,受命改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。
何炳松先生任暨南大学校长之际,正是日本侵略战火紧迫眉睫之时。他到校后,一方面修建校舍,增购大量图书设备,一方面延聘国内著名专家学者,充实教授阵容。两年后,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“八 • 一三”侵略战争,何校长及时组织力量把暨大迁至法租界,继而又迁入公共租界继续办学,成为当时上海“孤岛”上唯一的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。 1940 年春汪精在南京就任伪职,令上海各校放假庆祝,何炳松坚决拒绝。 1941 年 12 月 8 日,日军进占租界,何炳松积极筹划在内地创立了暨大分校,抢在上海沦陷之前,率师生迁往福建建阳,保存了实力。何炳松先生主张学术百家争鸣,当时暨大有“东南民主堡垒”之称。
暨南大学为华侨所创办,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一所华侨高等学府。何炳松主持校政后,明确提出了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,首先考虑的是:在国家尚未灭亡之时,应该如何发奋图强、努力奋斗以拯救国家,以复兴民族。他曾说过:“我们要造就复兴民族之斗士,不要造就争权夺利的政客,况且暨南比其他大学另有其特殊之使命,将来本校毕业同学必须能向海外发展,能在外界立足。”学校规定:《南洋概况》为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,同时每个本科生必须掌握两门外语。何炳松还在暨大创办了南洋问题研究所。这些对培养一批熟谙南洋情况,能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有用人材大有益处。历史证明,暨大学生毕业之后,或投身于民族解放、人民革命事业,或服务于海外侨胞,在事业上有所成就,为促进当地社会发展和中外人民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何炳松先生一生在史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,著述甚丰。他著有:《通史新义》、《新史学》、《历史研究法》、《历史教育法》、《西洋史学史》、《中古欧洲史》、《秦始皇帝》、《近世欧洲史》、《近世欧洲史》、《浙东学派溯源》、《程朱辩异》等十多部专著,其它零篇散幅,为数更多。
何炳松先生还是我国最早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章学诚史学的学者。
1946 年 6 月,何炳松先生逝世前不久,受命改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,校址定于金华。当时何炳松已身患疾病,却不畏艰辛,在病中敦促先遣人员去金华办理建校筹备工作,又动员和劝导从建阳返沪的老师放弃上海较优裕条件去金华。而他本人则因长期劳累过度,于 1946 年 7 月 25 日以 57 岁之年过早离开人世,终未能到任。